人民币汇率在中国特色汇率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开拓性成果。
【编辑推荐】
人民币汇率体制是贯穿中国经济改革四十年的一条重要政策线索。开放的经济形态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提升让人民币汇率灵活性不断提高,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完善必不可少。
本书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首次提炼出了可供操作的中国汇率渐进改革全景路线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市场供求作用-提高中间价透明度-调整波动限制区间直至取消" 三步走的渐进汇改方案。
创新性构建了一个包含外汇储备和全球流动性汇率的模型,从外汇储备数量波动和汇率价格波动权衡的视角,系统性考虑汇改共性和个性。提供了外汇储备干预正反馈机制框架,揭示了不同条件下外汇储备政策稳定汇率的差异性效果。
理解外汇储备,需要从三元悖论看汇率形成机制取舍。在开放条件下,任何经济体在货币政策自主制定、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之间只能三选其二。中国的改革实践印证了总体经济改革决定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汇率制度必须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型。
大型开放经济体的货币代表了经济的基本面,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国际产能合作,在坚持货币政策自主制定的前提下,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微观市场主体的全球要素配置,需要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积极推动实现清洁浮动。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立项课题"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的研究成果。汇率是一国最为重要的金融制度安排。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明显提高,但在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透明度、定价区间三方面与"清洁浮动"仍有距离。《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一书系统考虑了中国汇率制度转型的共性和个性,从"为何汇改、何时汇改、如何汇改"三个角度确立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分析框架,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渐进改革全景路线图。最后从人民币汇率预期形成机制视角总结了汇改经验,提出避免汇率预期发散的最好办法是坚持退出常态化干预。
【作者简介】
缪延亮,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2008—2013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曾一线参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工作。2013年起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任外汇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宏观策略与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发表过多篇中英文政策报告和学术论文,2016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